治疗方法:
内服药以“补脾益肾,清热解毒”汤剂为主,辨证加减施治,并配合外用药。内服药(女贞子10g,旱莲草10g,枸杞10g,熟地15g,白芍15g,白术15g,紫草10g,白鲜皮10g)每日1剂,口服7天1疗程。
伴五心烦热、头晕目眩、腰痠耳鸣、舌红少苔、脉细数无力者,可减去白术,加知母10g,黄柏10g,丹皮9g,茯苓9g,泽泻9g;
伴腹胀纳呆,大便溏,神疲乏力,舌质淡红,脉细弦者,减去女贞子、旱莲草、枸杞、熟地、紫草,可加当归15g,远志10g,黄芪15g,党参15g,炙甘草10g;
伴小腹胀痛者,可加柴胡10g,山栀10g;伴小便淋沥者,可加木通5g,滑石10g,扁蓄10g。
同时配以青黛、苦参、冰片,按1∶2∶0.1的比例,共研细末,紫外线消毒后用。每日用清水清洗外阴后,喷撒药粉于阴道及外阴1次,7天1个疗程。
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缺乏,阴道上皮菲薄,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,阴道pH值高达7左右,故阴道抵抗力差,比青春期及育龄期妇女更易受感染。
西医治疗主要以激素替代疗法为主,方法单一,停药后病情易反复,且存在诱发子宫内膜癌及乳腺癌的危险性。
本病属于中医“带下”、“阴痒”范畴,治疗从整体出发,辨证施治,内外兼顾。本病多因绝经后妇女年老精血亏虚,肝肾阴虚。
血虚阴窍失养,生风化燥则阴部干涩,灼热瘙痒,肾虚带脉失约、任脉不固、津液渗下则带下量多。
阴虚生内热,甚者阴虚火旺,灼伤脉络,迫血外出则带下色黄,带下夹血。针对上述病因,给予补脾益肾,清热解毒的方剂内服。
本方中女贞子、旱莲草滋阴补肾、清热凉血,现代药理作用为抗菌,抗病毒,增强免疫功能;熟地,补血滋阴益肾,具有升高外周白细胞,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理作用;
山药、白术,补气健脾益肾,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能促进消化,增强免疫功能;紫草、白鲜皮可凉血解毒、除湿止痒,药理作用为清热、抗菌;
外用药中的青黛、苦参、冰片,均有抗菌的药理作用。内服药与外用药配合,达到标本兼治的满意效果。